正在阅读:

如果可以,我想购买简单

1,418

tb9        “多余的财富只能够买多余的东西,人的灵魂必需的东西,是不需要花钱买的。”梭罗名著《瓦尔登湖》百年前的娓娓道来,却在当今时代的浮光掠影中显得越发深刻。

       在消费时代背景下,极简主义(Minimalism)生活方式正成为越来越多青年与精英阶层的自我选择。“如果可以,我想购买简单”——这不是“苦行僧”式的自虐,而是一种更为人性化、经济环保而又轻松愉悦的生活方式。


      “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如无必要,勿增实体”是极简主义者推崇的生活信条。留学澳大利亚的“穷学生”刘亚娜,就在这种生活方式中逐渐发现了自由的天地。

       她说,首先是物尽其用,用到不能用为止。“我现在家里的餐桌还是一张上世纪70年代的,沙发是上世纪80年代的,三代人用过。”其次,不攀比,不跟风。比如购买衣服,看中的主要是其设计、剪裁与性价比,应杜绝“衣橱里总是少一件衣服”这样的想法,不为打折而买东西。第三,减少生活中不必要的通知与打扰。“人类不应成为物质的奴隶。”刘亚娜说,“剁手族”、“低头族”、“电子娃娃”等都是值得反思的现象。“QQ、微博、微信等社交应用,每天分三个时段更新下,回复必要的信息后就不再看手机。”

      对商品经济环境下物欲横流的反抗,是人们对极简主义生活方式推崇的主要原因。相关资料显示,西方极简主义风靡于上世纪80年代。本世纪初,与“极简主义”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断舍离”文化在日本悄然盛行。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青年,特别是一些精英阶层,开始接触并接受极简主义生活带来的改变。

       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在百度、豆瓣、天涯等网络社区里,国内崇尚简约生活的年轻人正越来越多。豆瓣社区“极简生活”与“不持有的生活之道”小组成员,均超过6000人。“简约生活的72条观念”、“关机的生活才是正常的生活”等均是十分热门的话题。

       “知乎”网民“Kent Zeng”开设了名为“极简主义”的专题讨论区,超过1万人关注了该话题。300人自愿成为倡导并践行简约生活的小组成员。“如果你觉得自己是打折购物狂、山寨爱好者,或者有杂物收集癖,那么尝试极简主义生活方式或许是一剂良药。”“Kent Zeng”说。

        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中心教授朱大可介绍,极简主义与西方清教教义有着一定渊源,并逐渐衍生出一种新的文艺流派、设计理念和生活方式。而这种衍生,又与中国传统哲学相呼应。如道家的“大道至简”,墨家的“节用节葬”,儒家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还有诸葛亮《诫子书》中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极简主义在古典精粹和时代精神之间找到了一个契合点。“极简主义将生活理解为一种干练和深邃的‘少’,自然会引发许多人的接受。”华东师范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研究员李李说。

       极简生活能让人更有幸福感?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当大多数人都习惯了过度消费和拥有之后,看似倒退式的极简主义生活方式,能让人过得比目前更好,更有幸福感和满足感吗?

专家分析,在物质与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背景下,极简主义生活方式成为精神世界的一片绿洲,吸引着渴望返璞归真的人们。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高频率、满负荷,对资源的过度汲取,精神生活被大量抽空,让很多人感到混乱而窒息。”朱大可说,极简主义生活与其说是一种风尚潮流,不如说是人们在“互补意识”支配下产生的摆脱繁琐复杂、追求简单和自然的心理。“以简洁和纯净来调节、转换精神空间,以期获得一种解脱。”

       “Kent Zeng”说:“其实,生活过得好不好和你拥有多少物品毫不相关。减少物品和生活中无益的事情只是手段,从而腾出时间精力留给更有益的事情,才是极简主义的核心。”

       其次,极简不代表苦行。绝大部分极简主义者提倡花钱“购买体验”,各种旅行与有益的社交活动都是值得鼓励的。极简主义者似乎更善于自我反省,并致力于将精力、财力和时间等资源,集中于人生最重要的事情上。

       “我不会用任何东西去交换我曾经在曼谷街头游荡的那些时光的哪怕一秒。”环保设计网站“treehugger.com”发起人格林汉姆·希尔(Graham Hill)作为资深极简主义者,在他的一篇博客中说,“我花了15年,来减少那些我曾收集的不重要的东西,然后过着更广大、更美好、更富足的生活。”

在极简主义者的社交圈子里,大家会分享许多“人生整理法则”,比如垃圾分类、旧物处理;或者寻找一种不依赖物质的幸福,分享一次旅途中的感动。

       “生活中最好的事物并不是具体的事物,那些情感关系、经验以及有意义的工作才是快乐人生最重要的。”希尔在博客中写到,“现在,我睡得更好了。我的空间很小,我的生活却很大。我拥有的更少,得到的却更多。”

       “极简”不是另一个“牢房”

       极简主义是要人们回到无衣无食、无车无房的原始状态吗?当一种追求陷入极致,或许就偏离了其本意。“极简”本身只是一种最终的目标或趋向,而不是一把固定的标尺。

       朱大可说,“极简”应该符合“自然”和“协调”的标准。极简生活应当实现的,是一种自控的快乐,而不是刻意的束缚,否则,就是让精神走入了另一个“牢房”。

       “每个人对于极简主义生活的标准无法统一,正如我们对人生最珍贵的事物可以有很多选择——家庭、朋友、信仰、审美等等。”极简主义倡导者薛子云说,“但可以肯定的是,那是对人生本质的追求与回归,是一种阅尽铅华之后的平淡和自由。”

       “今天的社会是一个交织着多种复杂性的社会,各种现实生活的矛盾、人类心灵的隐痛、阶层结构的分化等让许多人纠结、焦虑、困惑、痛苦甚至恐惧。”李李说,极简主义风潮背后,其实是人们渴望用一种诗意的生活方式,来满足心理的需求。

       其次,极简主义的动机是打断不必要的关联,拒绝无意义的纠缠。“轻装上阵,更轻松地生活。”李李进一步分析,它不是躲避和消极,而是一种自主、自觉和自由。在世界许多地方的文艺作品、景观、建筑和服饰等艺术审美载体中,都可以充分体味到极简主义的智慧和内涵。

        作者:俞菀,新华社记者,博主摘自半月谈网,链接地址:http://www.banyuetan.org/chcontent/jrt/20141231/121530.html

   
微信 支付宝

如果文章对您有帮助,欢迎打赏!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我将会继续保持热情和专业。

留下脚印,证明你来过。

*

*

流汗坏笑撇嘴大兵流泪发呆抠鼻吓到偷笑得意呲牙亲亲疑问调皮可爱白眼难过愤怒惊讶鼓掌